查看原文
其他

名校长吴甡:学校“直道超车”可有捷径?

2017-11-03 海教思维

点击上方蓝字即可关注“海教思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下,“研学旅行”成为基础教育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如何打造更优质的“行走的课堂”?如何让孩子们在路上享受“最美的学习”?日前,在由海淀教科院和现代教育报社共同主办的海淀区中小学研学旅行主题论坛上,几位教育专家、校长关于研学旅行的思考引人深思。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吴甡校长的“直道超车”说。


吴甡(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校长)


教育,培养学生,而不是培养考生。研学旅行,确实在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它打破了很多传统的东西,比如教材不再是至高无上、唯一的学习资源,因为我们当老师,教材在我们眼里就是唯一的资源。研学旅行还打破了对教师的管理,我们分科的示范系统,对教师的管理,可能通过这个事都要组成一些综合的东西,就像现在我们的医学院培养的学生都是内科、外科医生,全科医生培养得很少。现在来要求咱们的师范体系改,一时也改不了,而研学系统正在打破这个壁垒,所以海淀区的前沿和引领作用,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目前,研学旅行的难点还在于教师观念的更新,很多老师认为游学就是玩,和自己的学科没多大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我想应该是要真正撬动人才培养模式,让老师们真正理解游学。


前年有这么一道题,大概是,在几大博物馆中,你能认出哪个是唐朝的瓷器?你认识哪个甲骨文文字?这道题特别简单,因为参观博物馆是我们的规定动作,只要去参观的学生就应该能得分。然而,在我的学生中,很多人没得到这个分,为什么没得到?就是因为参观博物馆仅仅就是“参观”,这边入口进,那边出口出,老师们也不把这个事情看得很重要,更没有跟课程结合。所以,在我们国家推行研学旅行是非常难的。现在,我们应该认识到,研学旅行是人才培养体系的变革,是学习方式的变更,要将它真正融入到我们的课程中去。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高考出了一道题,前几年出了,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你可以从政治、文化、宗教多个角度谈你的看法,随便谈。可现在有多少人能谈这个问题,能从经济角度说说吗?政治角度呢?没有!什么原因?老师没给过。老师分科的体系,长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所以,对于这个事,我有一点个人的看法。每个学校都想把事情做好,每一个校长上任时都是雄心勃勃,都想让自己的学校超越别的学校,干出一番事业来。我认为,“超车”有两个形式,一种是“弯道超车”,一般学校很难做到;另一种是“直道超车”。所谓“直道超车”,就是学校踏踏实实把规定动作做好,踏踏实实把所有活动做完善。比如,一个学期有20次升旗,如果能踏踏实实把20次升旗设计好、组织好,对于学生们来说,其收获不可谓不大。


所以我们只要把规定动作做好,踏踏实实把所有活动做好说实在的,“直道超车”才是校长应该干的。


另外,我认为游学不一定去很远的地方,毕竟经济条件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其实,北京市就有许多适合研学旅行的游学点,我们学校曾组织故宫游学一天,所有科目的老师都参加。历史老师讲历史,政治老师讲政治,美术老师讲美术,音乐老师用音乐为学生伴奏,这样一个游学活动综合了所有的课程。现在我们学校开设了多门综合课程,均是几个老师一起备课。全科医生,大家都当医生,不是外科归外科,妇科归妇科的,麻烦。


还有一个走进职场,让学生可以选择,同样提供游学,今天下午半天,20个地,这一个年级别全大而统,在一块儿。感兴趣不感兴趣一波混,有上律师事务所的,有上超市的,有想了解医生的,有想了解老师的,这是多大的收获啊。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游学这件事虽然很难做,别什么都花花肠子,把每一件事按照工匠精神做好,工作做清楚了,每个学校都可以直道超车,都可以把学校办好。



本文根据吴甡校长在海淀区研学旅行主题论坛上的发言整理。

编辑:海教思维




推荐阅读

李希贵:我们的孩子都应该“学会输”

十一学校是如何“玩”出一门必修课的?

陆云泉:基础教育国际化,最重要的是人的获得

学校要健康发展,必须重视这两门课!

吴颖惠:教育科研要念好“四字经”

8张图带你看懂一般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差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